《老子》包含丰富的兵学思想,它是“兵家”吗?
明清之际,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指出,《老子》一书为“言兵者师之”。近代学者章太炎也认为《老子》撮录了古代兵书的要旨:“老聃为柱下史,多识故事,约《金版》《六弢》之旨,著五千言,以为后世阴谋者法”。郭沫若主编的《中国史稿》中,也有这样的表述:“《老子》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,又是一部兵书。”应该说,这些评论都比较准确地揭示了《老子》兵学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。
《老子》包含丰富的兵学思想,但它是“道家”,并非“兵家”
《老子》的兵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重要的学术地位,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。
第一,它提出了诸如“以奇用兵”等重要命题,丰富了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内涵。《汉书·艺文志·兵书略》关于“兵权谋家”学术特色的概括与总结,就直接引用《老子》的观点为画龙点睛之笔,成千古不刊之论:“权谋者,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先计而后战。兼形势,包阴阳,用技巧者也。”
第二,《老子》的反战思想具有批判社会现实、揭露战争弊端的合理一面,客观上表达了饱受兵燹灾难的广大民众渴望社会安宁、稳定的良好愿望,反映了《老子》作者追求和平的积极努力。在这个问题上,《老子》及其道家的基本立场与价值取向,是与儒、墨诸家相似的,并无大的区别。
第三,《老子》的战争指导思想也有值得高度关注、充分发掘的闪光之处,其“行无行,攘无臂,扔无敌,执无兵”的战争效果论,“善胜敌者不与”的战争方法论和反对“轻敌”、主张“慈爱”的战争条件论,反映了其对用兵理想境界的热切向往和积极追求。
第四,《老子》以退为进、以静制动、以柔克刚的“后发制人”战争指导原则的提出,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满足了兵学思想发展的需要,对后世军事理论的构建和军事实践活动的开展,具有深远的启示指导意义,为处于弱小的一方如何利用时间来换取空间,悄然完成双方优劣态势的转换,扬长避短、转弱为强、因敌制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。
当然,毋庸讳言,《老子》的兵学思想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。它对当时的争霸兼并战争持完全否定的立场、态度,不区分战争的性质而一味加以反对,而不能看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,具有特定的时代合理性,这显然是片面的。同时,《老子》朴素辩证法的不彻底性质,也决定了它夸大柔弱、退守原则在军事上的地位和作用,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其不少军事理论命题的生命活力,留下了诸多遗憾。所有这些,都是我们今天在总结和评价《老子》兵学思想时需要注意的。
《老子》是诸子学,是“道家”,而不能简单地等同于“兵学”或“兵家”。换言之,《老子》确实包含丰富的兵学思想,但它本身并非“兵家”。
图为湖北省博物馆《楚国八百年》展览展出的郭店楚简《老子》乙(局部)。
兵家与道家之间渊源深厚、关系密切
兵家与道家之间的学术纠葛超乎我们的想象。以《老子》和《孙子兵法》之间的内在关系来考察,仅仅是两者在“水”之意象上的认知趋同性与喻体上的选择一致性,就足以说明《老子》与兵家的渊源之深厚、关系之复杂,可谓互为依存,同构一体。“水”,是先秦诸子所共同关注和推重的意象与喻体,其中尤以道家与兵家为最执着者。《老子》言“上善若水”;《孙子兵法》亦曰:“兵形象水”“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”。“水”在两书中所处的地位、所起的精神纽带功能,是无与伦比、不可替代的。
孙子以“水”喻指兵势,这其实正是孙子兵学哲理深刻性的鲜明体现,也是兵家与道家之间渊源深厚、关系密切的具体象征。兵、道同源,这一点从《道藏》中收录有《孙子兵法》就可以有所领悟。《老子》和《孙子兵法》都遵循了中国文化的“阴阳”“正反”之道,其基本范畴与概念都是对立的矛盾统一,这与儒家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。儒家的大多数概念与范畴侧重于同义叠加,如:忠信、仁义、廉洁,等等;而道家与兵家的几乎所有概念都是对立的:多少、有无、难易、长短、高下、前后、攻守、奇正、虚实、迂直、得失、主客、利害,等等,充满着辩证与对立的矛盾统一性质。
水在老子与孙子的哲学体系中,具有同样至高无上的价值取向。古人重视“水”,老子和道家尤其推崇“水”之德。老子强调“上善若水”,强调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,认为世界上最柔弱的就是水,但正是这种柔弱的水却能够产生惊人的力量,也最令人可怕。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其无以易之,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”,这其中的原因也就只能归结于一点,即“天下之至柔”之物的“水”,却往往可以“驰骋天下之至坚”。
显而易见,“水”使得兵家与道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,今天,我们在读《老子》或《孙子兵法》时,均不能不注意到这一点。同样,我们现在也完全可以理解,为何道家与道教的典籍集成中会有兵家的一席之地。无论是文化内涵、思维方式,还是喻体选择、论证逻辑,《老子》和《孙子兵法》都形神相似,互为前提。尤其是它们所展示的逆向思维、超常思维特质,像“杂于利害”的辩证方法,善于在正常中找到不正常,在合理中发现不合理的另类认知,两者都不乏具有共性的表现。所以,要认识和理解《老子》的兵学思想,必须以《孙子兵法》一书为坐标,为最合适的参照对象,反之亦然。
(作者单位: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)
理论周刊(ID:lilunzhoukan)【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出品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】
编辑/欣欣子
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理论周刊。
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开启理论阅读微分享之旅。
更多精彩文章,请点击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
- 推荐阅读 -
- 理论1点点 热门视频推荐 -
更多精彩视频,尽在理论周刊视频号,欢迎关注~
投稿邮箱:llzk123@126.com
推荐给大家,请戳在看